11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迎來通水10周年。
10年來,南水北調東線調水入山東61.4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6800萬人。2019年以來,南水北調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向河北、天津調水5.87億立方米。
從江都水利樞紐起步,世界最大規模的泵站群逐級“托舉”長江水北上。10年來,東線不斷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推進沿線河湖生態環境復蘇,發揮防洪排澇效益,暢通南北經濟循環,工程文化作用凸顯。
南水北調 優化水資源配置
南水北調東線從江蘇揚州市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出東平湖后“兵分兩路”:一路輸水北上穿越黃河到達魯北,一路輸水向東抵達膠東半島,調水主干線全長1467千米。
“東線增強了受水區的供水保障能力,實現了多水源協同配置,為黃淮海平原東部和山東半島補充水源,初步構筑了東部國家水網主骨架、大動脈?!敝袊纤闭{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井書光說,東線同時完善了蘇北調水工程體系,聯通了山東調引長江水的渠道與膠東半島的供水大動脈。
東線打通了長江干流向北方調水通道和奠定了地方水網基本布局,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則有力地促進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它將供水范圍擴展至河北、天津,為保障津冀地區春灌儲備水源,為雄安新區等京津冀城市群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
環保治污 復蘇河湖生態環境
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副司長袁其田表示,東線通水10年來,為解決受水區水生態和水環境長期性、累積性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水源,為沿線環保治污工作發揮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通過水源置換、生態補水等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線河湖生態安全。
東線通水前有“醬油湖”之稱的南四湖,通過治理,水質已由當初的V類和劣V類升至Ⅲ類,躋身于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青頭潛鴨已重返南四湖定居。
統計顯示,東線通水以來,共向沿線生態補水約11.9億立方米,受水區的水域面積總體呈增加趨勢,水域面積由1萬平方公里增加到1.5萬平方公里。
在強化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方面,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起著重要作用。其中,向京杭大運河補水3.34億立方米,助力京杭大運河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次實現百年來全線水流貫通。
黃金水道 暢通南北經濟循環
“東線打通了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堵點,解決了受水區水資源短缺的痛點,將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優勢轉化為北方地區的經濟優勢?!痹涮镎f,東線發揮水資源戰略配置作用,解放京杭大運河運力束縛,釋放山東、河北等地潛在優勢資源要素生產能力,實現南北之間各類資源和經濟要素的優勢互補、暢通流動,有助于提高整體資源配置效率。
在促進產業升級方面,東線對水源區和沿線地區投資數百億元進行水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促使沿線地方政府在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同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了一批新型生態環保產業。
航運方面,據統計,受益于東線的水量保障,京杭大運河全年通航里程已達877公里,大大提高了區域水運能力。
同時,大運河文化經濟得到相互促進。江蘇境內注重水利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水利文化傳承與發展,打造了一批水利風景名片,促進了沿線旅游資源質量提升;山東境內組建了臺兒莊等6處南水北調文化建設試點基地,把地域文化與水利工程有機融合。
“南水北調正在激活千年運河文化,東線工程與文化融合持續推進,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正在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本畷庹f。